帐号: 密码:
[免费注册] [忘记密码]

不区分大小写,换一张

知信通 >  论著资料 > 正文

我国专利产业化机制有效性评价研究

更新时间:2016.03.13

【专业类别】:综合
【文献性质】:学位论文
【作  者】:吴继英
【出版时间】:2013年01月01日
【指导老师】:赵喜仓
【导师职称】:教授
【论文级别】:博士论文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
【关键词】专利产业化、产业化机制、机制有效性、量化评价模型、半马尔柯夫过程

【摘要】专利的多寡和专利产业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自主创新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较长时间以来我国专利呈现出。种专利申请量很大、但专利有效率和产业化率很低的现象。在我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专利产业化已经成为一个突出而重要的问题。专利产业化过程中,诸要素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相互作用形成专利产业化机制,机制是促进专利生产、运用及产业化的助推器。在外部环境急剧变化、技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我国不仅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专利产业化机制,也需要一套科学合理的专利产业化机制有效性评价体系,对产业化机制的运行效果进行评价和监督。因此,研究如何对我国专利产业化机制的有效性进行量化评价,对于充分发挥产业化机制的作用、促进专利产业化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综合运用管理学、科学学、统计学、随机过程等诸多学科领域的理论和知识,从专利产业化机制有效性的基础理论和相关文献研究入手,阐明技术、创新与专利之间的关联关系,厘清了专利实施、专利运用、专利经营、专利技术转移、科技成果产业化等相关概念,从而科学界定了专利产业化、专利产业化机制和专利产业化机制有效性的内涵,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理论分析框架。全面分析了专利产业化系统的构成及特点、涉及的主体和要素,提出了由动力机制、转化机制、利益机制、激励机制和协调机制构成的我国专利产业化机制概念模型。结合对专利产业化相关主体的深度访谈,深入了解专利产业化机制在不同主体的具体表现,并通过分析专利产业化机制作用于各个阶段的效果,间接揭示了我国现行专利产业化机制运行现状及存在问题,为专利产业化机制有效性的量化评价提供了理论和现实依据。基于随机过程理论划分专利产业化机制运行过程的状态,建立产业化机制状态转移模型的半马尔柯夫过程(SMP)模型,设计产业化机制有效性评价指标,并构建了专利产业化机制有效性评价的离散时问马尔柯夫链(DTMC)模型,进。步运用贝叶斯网络(BN)对产业化机制有效性评价指标进行推理、综合,从而为专利产业化机制有效性的量化评价提供了模型和方法。应用构建的机制有效性评价模型,对我国专利产业化机制有效性进行实证评价,结果显示我国现行专利产业化机制有效性“一般”;进一步与有效性“较好”的虚拟专利产业化机制进行了对比分析,并结合对机制有效性评价的参数敏感性分析,揭示了提高专利产业化机制有效性的关键点所在。最后,从专利产业化的不同阶段、专利产业化涉及的不同主体两个角度,分别提出了提高我国专利产业化机制有效性的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1)系统分析了专利产业化过程涉及的主体和要索,提出了促进或制约专利产业化的诸多因索以及它们此消彼长的综合影响可以归结为产业化机制,科学界定了专利产业化、专利产业化机制以及专利产业化机制有效性的内涵,开辟了专利产业化问题研究的新视角,丰富和发展了技术创新理论,完善了我国专利产业化的理论体系。(2)基于随机过程相关理论,将专利产业化机制运行过程中处于不同阶段的专利抽象为专利产业化机制运行的不同状态,提取出专利的研发、申请、授权、运用、产业化、睡眠、沉没7个状态,综合考虑机制作用的过程、作用的效果和机制自身的特点,设计了产业化机制有效性评价指标,提出了一种按阶段进行机制有效性评价的思路。(3)应用半马尔柯夫过程(SMP)描述专利产业化状态之间的概率转移模型,进一步综合离散时间马尔柯夫链(DTMC)和贝叶斯网络(BN)方法构建专利产业化机制有效性评价模型,并对我国专利产业化机制有效性进行了量化评价,提高了评价的准确性,为相关问题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研究方法,拓展了马尔柯夫模型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应用。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1.4.1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4.2 研究的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专利产业化机制相关理论基础
2.1 专利相关概念
2.1.1 专利的概念与分类
2.1.2 专利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2.1.3 专利战略及目标
2.1.4 专利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
2.2 技术、创新与专利的内在关联
2.2.1 技术创新与专利
2.2.2 技术与有产权的技术
2.3 专利产业化
2.3.1 专利产业化相关概念的梳理
2.3.2 专利产业化概念的界定
2.3.3 专利产业化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
2.4 专利产业化机制
2.4.1 机制的含义及特征
2.4.2 专利产业化机制的含义
2.5 专利产业化机制有效性
2.5.1 机制有效性的含义
2.5.2 专利产业化机制有效性的含义及意义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专利产业化机制的概念模型
3.1 专利产业化机制概念模型的构建基础
3.1.1 专利产业化系统的构成及特点
3.1.2 专利产业化系统的主体及作用
3.1.3 专利产业化系统的要素
3.2 专利产业化机制概念模型的构架
3.2.1 专利产业化的动力机制
3.2.2 专利产业化的转化机制
3.2.3 专利产业化的利益机制
3.2.4 专利产业化的激励机制
3.2.5 专利产业化的协调机制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专利产业化机制有效性的现状
4.1 专利产业化机制有效性的直观认识
4.1.1 动力机制的现实表现
4.1.2 转化机制的现实表现
4.1.3 利益与激励机制的现实表现
4.1.4 协调机制的现实表现
4.2 专利产业化机制有效性的间接分析
4.2.1 专利研发现状
4.2.2 专利申请及授权现状
4.2.3 专利运用及产业化现状
4.3 专利产业化机制运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3.1 存在的问题
4.3.2 原因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专利产业化机制有效性评价模型
5.1 专利产业化机制有效性评价方法
5.1.1 评价方法的选择
5.1.2 评价方法简介
5.2 专利产业化机制运行状态转移模型
5.2.1 专利产业化机制运行影响因素概述
5.2.2 专利产业化机制运行状态
5.2.3 状态转移的SMP模型
5.3 专利产业化机制有效性评价指标
5.3.1 机制有效性评价的研究假设
5.3.2 机制有效性评价指标的定义
5.4 专利产业化机制有效性评价的DTMC模型
5.4.1 DTMC的形式化描述
5.4.2 机制有效性评价指标计算公式
5.4.3 集成BN的专利产业化机制综合评价模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专利产业化机制有效性评价
6.1 专利产业化机制有效性实证分析
6.1.1 评价模型参数的确定
6.1.2 评价模型演算与分析
6.1.3 对比分析
6.2 产业化机制有效性评价参数敏感性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提高专利产业化机制有效性的对策建议
7.1 专利产业化不同阶段的对策
7.1.1 研发阶段重点提高产业化机制的动力性和市场导向性
7.1.2 申请阶段重点提高产业化机制的市场导向性和成功率
7.1.3 授权阶段重点提高产业化机制的流动性和成功率
7.1.4 运用阶段重点提高产业化机制的动力性、流动性和成功率
7.1.5 产业化阶段重点提高产业化机制的动力性、流动性和成功率
7.2 专利产业化不同主体的对策
7.2.1 企业应重点提高产业化机制的动力性和成功率
7.2.2 高校应重点提高产业化机制的市场导向性
7.2.3 政府应重点提高产业化机制的动力性
7.2.4 中介机构应重点提高产业化机制的流动性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来源】点击进入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