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密码:
[免费注册] [忘记密码]

不区分大小写,换一张

知信通 >  论著资料 > 正文

涉外贴牌加工商标侵权认定研究

更新时间:2015.11.15

【专业类别】:商标
【文献性质】:学位论文
【作  者】:王鲁帅
【出版时间】:2014年01月01日
【指导老师】:许春明
【导师职称】:教授
【论文级别】:硕士论文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
【副 标 题】:基于商标法第三次修正案
【关键词】涉外贴牌加工、商标法修正案、商标使用、商标侵权

【摘要】“两头在外”的涉外贴牌加工指境外的注册商标权利人委托国内加工方生产产品并贴附所提供的特定商标后,全部出口境外不在国内市场销售的贸易方式。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商标权属在外”和“销售目的地”在外。“两头在外”的涉外贴牌加工是否侵犯国内商标权,是颇有争议的问题。从国内相关案例的判决情况来看,整体趋势是由“认定侵权”向“认定不侵权”转变。商标法第三次修正案,通过规定“商标使用行为”和引入“混淆可能性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为上述转变奠定了法律基础。但是,这仅仅解决了“相同商品上使用近似商标”、“类似商品上使用相同商标”和“类似商品上使用近似商标”可能涉嫌的商标侵权问题,对于“相同商品上使用相同商标”的涉外贴牌加工如果仍然沿用“相似性标准”进行判定,那么结果依然侵权。这种法律上的区别对待是否恰当,很值得我们讨论研究。“混淆可能性标准”是判断是否构成商标侵权的基石标准,具体到涉外贴牌加工,如果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和相关公众完全分离,就没有造成混淆和误认的可能,又如何认定侵权呢?此次商标法修正案规定了“商标使用行为”,对其进行了“识别商品来源”的用途限定,但对“识别商品来源”的发生阶段却没有做出解释说明。本文认为识别商品来源的作用只能发生在商品流通过程之中,而不应延伸到生产加工环节。贴牌加工的贴牌动作,由于处在生产加工环节而不能发挥“识别商品来源”的作用,从而不应属于“商标使用行为”。结合国内外案例的实证研究和相关法律的比较分析,本文认为“两头在外”的涉外贴牌加工不侵犯国内商标权。

【目录】

绪论
第一章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第一节国内研究现状
一、大陆地区相应问题研究
二、台湾地区相应问题研究
第二节国外研究概况
本章小结
第二章涉外贴牌加工商标侵权认定的司法现状及其分析
第一节国内司法现状及其分析
一国内诉讼案例的实证分析
二·典型案例和判决依据
己争议焦点和学理探析
第二节国外司法现状及其分析
一国外商标侵权认定理论分析
二·国外典型案例及启示
本章小结
第三章涉外贴牌加工的商标法第三次修改解读
第一节修改“侵权认定要件”
一、引入“混淆可能性”标准的法理考量
二、有限度地保留“相似性”原则的法理考量
第二节规定“商标使用行为”
本章小结
第四章商标法修改对涉外贴牌加工的适用分析
第一节适用修改后商标法第五十七条第一项的不合理性
一、从“商品类似且商标近似”理论看适用的不合理性
二、从“推定混淆”理论看适用的不合理性
三、从民事侵权理论看“侵权认定要件”的不适用性
第二节涉外贴牌加工不属于商标使用行为
一、关于“商业活动”的理论分析
二、关于“识别商品来源”的理论分析
三、涉外贴牌加工不应属于“商标使用”
本章小结
第五章涉外贴牌加工商标侵权认定的司法建议
第一节涉外贴牌加工问题的法律建议
一、涉外贴牌加工的侵权标准统一于混淆可能性
二、规定涉外贴牌加工不属于“商标使用”
三、两种司法建议的利弊对比
第二节对企业的防范建议
本章小结
结语

【来源】点击进入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