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密码:
[免费注册] [忘记密码]

不区分大小写,换一张

知信通 >  论著资料 > 正文

气象知识产权探究

更新时间:2015.04.05

【专业类别】:其他
【文献性质】:学位论文
【作  者】:许雪松
【出版时间】:2008年01月01日
【指导老师】:王萍
【导师职称】:副教授
【论文级别】:硕士论文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关键词】气象、知识产权、公共利益、竞争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及公众的衣、食、住、行对气象的依赖和需求程度也越来越高,气象资料、气象预报产品和气象服务产品的潜在市场价值也逐步为人们所感知。它们是否具有知识产权属性等一系列问题随着气象部门开展有偿服务,以及世界商业化气象服务的迅速发展而日益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气象资料、气象预报产品和气象服务产品的性质为何?学者们对于此问题尚未达成共识:有的认为应当纳入知识产权体系保护,但具体又分为将其视作科学发现权的一派和著作权的另一派;有的则认为气象资料、气象预报产品和气象服务产品作为气象部门向公众提供的服务产品,属于公共产品,不仅不应当纳入知识产权体系保护,还应当不加限制地使用,以达到为公众服务的最大化社会效益。 本文共分三部分:前言、正文和结论。正文共分八章,第一章是“由一起转发网络天气预报侵权诉讼引发的思考”,本章分别介绍了该起气象部门诉短信服务商侵犯科技成果案的有关情况以及双方争议,即气象预报是否具有知识产权。第二章是“关于气象知识产权的争议”,本章首先对知识产权进行学理分析,然后介绍目前存在的关于气象知识产权的几种观点学说。第三章是“国际与国内对于气象知识产权的确认”,从几个国际气象组织的政策决议的有关规定,探讨国外对气象知识产权的界定,再比较分析我国司法实践对气象知识产权的认定。第四章是“本文关于气象知识产权的论证”,将讨论对象分为气象资料、气象预报产品和气象服务产品三类进行研究,分别论证其权利属性。第五章是“气象知识产权特征和属性的法理分析”,先探讨气象知识产权的法律特征,再对比分析知识产品与气象知识产品的双重属性,然后通过对各类气象知识产品是否应被限制使用的现实意义,深入阐述对其私权性和公益性对立统一的理解。第六章是“确定气象知识产权的客观价值判断”,通过阐述价值判断的学理及不保护气象知识产权的后果,论证确立气象知识产权的价值。第七章是“确立气象知识产权的趋势”,围绕世界商业化气象服务潮流、发达国家商业化气象模式及气象知识产权对我国商业化气象服务的影响来阐明主题。第八章是“确立气象知识产权须在竞争中实现利益平衡”,通过对我国气象部门现状及未来气象服务的发展趋势来分析气象知识产权制度构建中的利益平衡重点。 本文通过对知识产权特征的分析,并将气象资料、气象预报产品和气象服务产品与知识产品进行对比,得出了气象资料、气象预报产品和气象服务产品均具备知识产权产品的属性。从有关国际组织的决议和政策条款也可看出,不少国家对于气象资料、气象预报产品和气象服务产品的知识产权属性是予以承认的。但不可忽略的是,知识产权在保障知识创造者权益的同时,必须考虑促进知识广泛传播和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公益目标。对于气象预报产品和气象服务产品而言,当它们作为公共气象服务提供给社会公众时,公益性是其最显著的特点。尽管如此,公益性并不能从根本上抹杀其作为知识产品的私权属性。知识产权最为核心的属性仍为私权,应当对该问题有清晰的辨识,从而避免发生过度夸大气象预报产品的公益性质而忽略其核心私权属性的行为。而对于气象资料而言,将其作为科学发现进而促进其自由共享更能体现价值的最大化。确立气象知识产权不仅仅在于肯定其特征属性,也必须符合客观价值判断。随着商业化气象服务强风的日益渗透,确立气象知识产权显得尤为必要,不但有利于创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吸引国外先进技术和理念,丰富我国气象服务产品市场,满足社会公众对气象服务更高质量和更高层次的要求,也利于为我国气象服务商品走出国门树立良好形象。然而目前,鉴于我国气象部门的体制,以及商业化气象服务在我国发展的滞后等问题,气象知识产权制度的构建更需从长远考虑达到一种相互制约的平衡,尤其是必须在促进良性竞争和反不正当竞争中达到平衡。

【目录】

前言1
第一章由一起转发网络天气预报侵权诉讼引发的思考3
第一节气象部门诉短信服务商侵犯科技成果案介绍3
第二节双方争议的焦点与思考4
第二章关于气象预报性质的争议6
第一节关于知识产权6
一、知识产权的概念6
二、知识产权的特征6
三、知识产权的范围7
第二节关于气象预报与知识产权关系的学说观点8
第三节反对派观点分析—气象预报、资料信息等是否具有知识产权属性的争论9
第四节主张派观点分析—气象预报、资料信息等具有何种知识产权属性的争论10
一、关于发现权的争议10
二、气象预报、资料信息等是否具有科学发现权属性12
三、气象预报、资料信息等是否具有著作权属性12
第三章国际与国内对于气象知识产权的确认14
第一节国际上对气象知识产权的确认14
一、气象数据资料全球交换从无偿到有偿的转变14
二、ECOMET决议中的气象知识产权规则14
三、WMO决议中的气象知识产权规则15
四、EUMETSAI决议中的气象知识产权规则巧
第二节国内司法实践中对气象知识产权的承认二16
第四章本文关于气象知识产权的论证18
第一节气象预报、资料信息等的分类18
第二节气象预报、资料信息等的权利属性19
一、气象资料的权利属性分析19
二、气象预报产品的权利属性分析20
三、气象服务产品的权利属性22
第五章气象知识产权特征和属性的法理分析23
第一节气象知识产权的法律特征23
一、人身权和财产权双重性23
二、地域性和时间性23
三、专有性24
第二节知识产品与气象知识产品双重属性的对比分析24
一、非排他性特征25
二、非消耗性特征25
三、“公共产品”特性25
第三节我国气象服务类型区分26
第四节对气象知识产品公共利益的理解26
一、对公共利益的总体理解26
二、对气象预报产品、气象服务产品的不限制使用27
三、对气象资料的不限制使用二28
四、不限制使用的对象和途径29
第五节气象知识产品公权与私权的对立统一30
第六章确立气象知识产权的客观价值判断31
第一节对价值判断的综合理解31
第二节价值判断的客观化31
第三节确立气象预报产品的价值判断32
一、不加限制使用气象预报产品的结果32
二、确立气象知识产权的价值32
第七章确立气象知识产权的趋势34
第一节世界各国商业化气象服务发展的潮流34
第二节发达国家商业化气象服务模式34
第三节确立气象知识产权对我国商业化气象服务的影响35
第八章确立气象知识产权须在竞争中实现利益平衡36
第一节关于利益平衡的综合分析36
第二节气象知识产权制度的利益平衡36
一、对气象部门“垄断地位”的看法36
二、确立气象知识产权与气象服务发展模式的联系37
三、促进竞争与反垄断的制度平衡39
结论40
参考资料41

【来源】点击进入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