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密码:
[免费注册] [忘记密码]

不区分大小写,换一张

知信通 >  论著资料 > 正文

跨国公司知识产权内部化保护机制研究

更新时间:2015.10.27

【专业类别】:其他
【文献性质】:学位论文
【作  者】:卓雅玲
【出版时间】:2014年01月01日
【指导老师】:王建华
【导师职称】:副教授
【论文级别】:硕士论文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
【关键词】知识产权、自引用率、内部化保护机制、零膨胀负二项模型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研发活动布局愈发呈现出全球分散的特点,研发地点的选择也由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扩散至发展中国家。近年来,跨国公司更是在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较弱的发展中国家设立了重要级别的研发机构。面对发展中国家较弱的知识产权保护状况,跨国公司内部形成了独特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以保护其在弱知识产权国家的研发成果。本文主要对跨国公司这一内部化保护机制进行推测和验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总结分析了跨国公司知识产权的内部化保护机制,认为在弱知识产权国家有研发活动的跨国公司,可以对产品进行模块化分解,将其分割为多项互补的技术,通过全球分散的研发网络进行研发。而在弱知识产权保护国家研发的知识模块只有与企业内部其他互补性资产结合使用时才能体现出价值,因而和企业内部的联系更为密切。这些互补性资产或是受到强知识产权国家的保护,或是由于距离遥远难以获取,即使模仿者获得了跨国公司在弱知识产权国家的创新成果,也无法实现对产品的模仿,因而不会对该创新的价值占有构成威胁,大大降低了知识外溢的风险。即跨国公司通过加强在弱知识产权保护国家研发知识与企业内部的联系,来克服外部环境保护不足的不利影响,实现对知识产权的内部保护。在实证分析中,我们用专利的引用来追踪知识溢出的轨迹,专利的自引用代表了创新知识在企业内部的溢出,专利自引用率的高低反映了知识与企业的内部联系程度。自引用率越高,创新知识与企业内部的联系越密切,跨国公司对该创新的收益占有越多。根据数据的特点,我们构建了零膨胀负二项模型,分两步对知识产权的内部化保护机制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跨国公司在弱知识产权保护国家研发的专利,与在强知识产权保护国家研发的专利相比,自引用率更高;(2)在弱知识产权保护国家有研发活动的跨国公司,其专利的自引用率比其他企业的高。这两个结论从两个角度证明了在弱知识产权保护国家研发的专利与企业内部有着更紧密的联系,即跨国公司通过加强在弱知识产权保护国家研发专利与企业内部的联系,来实现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此外,研究还发现,地理距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创新知识在企业内部的溢出。

【来源】点击进入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