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密码:
[免费注册] [忘记密码]

不区分大小写,换一张

知信通 > 法律法规 > 正文

目录

查看全文

图例说明

  • 法条释义:法条内容的解释。
  • 制度沿革:法条对该条涉及制度的发展沿革情况。
  • 相关规定:实施细则、相关法律对该条涉及制度的规定。
  • 学理解析:国内外学术界对于该条款涉及制度的认识。
  • 司法案例:涉及该条款制度的司法案例。
  • 他山之石:国际条约、主要国家和我国其他法域(如台湾)对这一制度的规定。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关于促进北京市智能机器人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工作的意见

更新时间:2016.04.06

【发布部门】:其他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 效 性】:现行有效
【发文字号】:京科发[2015]286号
【发布日期】:2015.06.16
【实施日期】:2015.06.16

各相关单位: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和强化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定位,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国发〔201528)和《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7)(京政发〔201411),充分发挥机器人技术创新对加快构建首都高精尖经济结构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现就智能机器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促进智能机器人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意义

    《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将机器人产业作为我国制造业重点突破发展的领域之一。北京在人型机器人、操作系统形式化验证等机器人核心关键技术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在特种机器人、医疗健康服务机器人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已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智能机器人从研发到生产的创新链。大力发展智能机器人技术,对发挥首都创新资源作用,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加快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服务制造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总体思路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首都科技资源优势,加快推进智能机器人技术发展,不断提升制造业装备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服务制造强国建设。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以突破关键技术为核心,以提高产品设计、研发及制造能力为支撑,推动新产品开发以及新应用领域开拓,进一步提升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水平。营造发展环境,创新服务模式,强化标准规范,加强资源共享,努力形成良好的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体系,为促进智能机器人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基本原则

    1.市场主导,政府促进。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发挥政府规划、组织、协调、服务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2.问题导向,重点突破。以协同创新为抓手,针对领域重点需求,支持北京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推动基础前沿技术突破和应用创新。

    3.创新驱动,服务全国。充分发挥首都科技资源禀赋,突出创新驱动,强化技术开放协作,以京津冀协同创新为重大发展机遇,服务制造强国建设。

     ()主要目标

   2020,掌握一批国际前沿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研制一批关键零部件,形成完善的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体系,支撑北京智能机器人产业协同创新发展。

    1.关键技术取得突破。重点攻克机器人结构设计、操作系统、人工智能、核心零部件、机器人本体、安全与可靠性等关键技术,智能机器人成套技术装备及自动化生产线系统集成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到2020,研制机器人及自动化成套装备100项以上,申请发明专利500项以上,制定标准50项以上。

    2.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创新技术研发模式,鼓励大学、科研院所与企业发挥各自优势,筹建智能机器人前沿、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构建3-5个智能机器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突破服务机器人尤其是医疗健康服务机器人技术瓶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应用示范不断扩大。重点推广服务机器人(包括专用服务机器人和家用服务机器人)在物流、救援、监护以及医疗、养老、康复等领域的应用,形成3-5个机器人行业应用示范基地。

    4.体系建设更加完善。推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发展壮大一批专、精、特、新智能机器人技术研发和系统集成企业,形成中国智能机器人领域技术创新高地,在京津冀地区形成3-5个各具特色的机器人技术产业集群。

 

    三、重点任务

    ()开展以应用为牵引的关键技术攻关、功能部件及成套装备研发,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1.面向物流搬运服务领域,着力突破机器人本体结构优化、机器人模块化控制系统及高效运动控制等关键技术,为实现自动化物流机器人生产线提供技术支撑。

    2.面向医疗康复养老服务领域,着力突破仿生材料、智能人机交互、多模式识别等关键技术,大力推进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辅助机器人等机器人产品的临床应用技术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面向反恐排爆、巡检搜救等特种作业服务领域,着力突破空间自主移动、智能控制、多传感器融合等关键技术,研制一系列特种机器人,并开展应用示范,

    4.面向智能工厂领域,重点支持数据能力成熟度模型构建、工业数据一致性和互操作性规范等工程开发环境、智能机电一体化模块研制等。

    5.支持开展机器人技术标准制定工作,推进机器人专利布局,支持优势单位积极申请国际专利,加强机器人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搭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支撑北京持续产出原创性技术6.支持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及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各类创新主体搭建智能机器人领域操作系统、关键零部件、整机集成、应用示范等公共研发平台,支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科技研究开发机构等技术研发平台,为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机器人技术应用7.面向重点行业需求,推动智能机器人及自动化成套装备成果应用,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系统集成商,重点提升成套设备及系统可靠性和应用服务创新能力。

    8.针对人口老龄化、公共安全等突出问题,推动服务机器人在医疗康复、公共安全等重点领域推广应用。以应用带发展,创新服务机器人应用模式,培育形成服务机器人市场。

    ()优化创新布局,推动智能机器人创新集群式发展9.引导创新链上下游的优势资源向重点区域聚集,推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形成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新高地。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协同工作机制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联合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全市智能机器人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工作的重大问题,广泛征集专家建议和行业领域需求,共同制定支持措施,形成协同工作机制。

    (二)强化创新主体作用

    充分发挥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及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各类创新主体的作用,为智能机器人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提供沟通联络、咨询评价、组织实施等方面的服务,推动智能机器人全产业链协同创新、科学发展。

    (三)优化技术创新生态环境

    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形成一批智能机器人自主创新领军人才和团队;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吸引全球范围优势资源与北京开展合作;加强社会多元化资本投入,引导金融机构、创投机构等投资智能机器人产业;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持青年创业团队人才在智能机器人相关领域创新创业,形成推动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2015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