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密码:
[免费注册] [忘记密码]

不区分大小写,换一张

知信通 > 法律法规 > 正文

目录

查看全文

图例说明

  • 法条释义:法条内容的解释。
  • 制度沿革:法条对该条涉及制度的发展沿革情况。
  • 相关规定:实施细则、相关法律对该条涉及制度的规定。
  • 学理解析:国内外学术界对于该条款涉及制度的认识。
  • 司法案例:涉及该条款制度的司法案例。
  • 他山之石:国际条约、主要国家和我国其他法域(如台湾)对这一制度的规定。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新闻出版业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

更新时间:2016.04.04

【发布部门】:重庆市-地方人民政府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 效 性】:现行有效
【发文字号】:渝府发[2006]第60号
【发布日期】:2006.06.05
【实施日期】:2006.06.05

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现将《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新闻出版业发展专项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〇〇六年六月五日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新闻出版业发展专项规划

十一五期间,新闻出版业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历史机遇,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繁荣新闻出版事业,壮大新闻出版产业,努力构建和谐重庆,为后10年顺利发展,建成与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相适应的文化中心打下坚实基础。

本规划涵盖图书出版业、报刊业、音像电子网络出版业、印刷复制业、出版物发行业以及版权业。

一、重庆新闻出版业发展的基础和面临的形势

(一)“十五时期新闻出版业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重庆直辖以来,我市新闻出版业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各项战略任务,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为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良好的舆论环境。

深化体制改革取得成效。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微观运行机制转换顺利,重塑市场主体取得进展,行业自律建设步伐加快,新闻出版整体实力、综合竞争能力显著增强。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境外资本、民营资本进入出版业,投资主体呈多元化趋势。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重庆出版集团公司、重庆新华书店集团公司相继成立。电脑报整体转制为企业,顺利完成与香港TOM公司的合资。行业规模实现快速增长,全市新闻出版企业资产达5000万元的共有32家,其中8家资产上亿元。

出版事业进一步繁荣。全行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大力实施精品发展战略,努力打造渝版精品工程。出版了大批导向正确、内容精良、深受广大读者欢迎的出版物,《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研究丛书》、《当代资本主义研究丛书》等“十五国家重点出版图书选题出版面世,《农村两元钱实用知识丛书》在取得显著社会效益的情况下,进行了深度开发;出版了《赵世炎》、《唱支山歌给党听》、《儿童英汉双语课堂系列》等一批重点电子音像出版物;《重庆日报》、《改革》、《党员文摘》、《中国药房》、《微型计算机》等一批报刊获国家级大奖。高度重视挖掘本土出版资源,积极培育推出本地作家队伍。加强社会监管,开展各项专项治理,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截至2005年末,全市新闻出版业拥有各类企事业单位和经济组织7454个。其中:各类出版单位186家,包括图书出版社3家、音像电子出版社7家、报纸44家、期刊132家;印刷单位3770家,包括出版物印刷企业65家、包装装潢印刷企业381家、专项排版制版装订印刷企业145家、从事其他印刷品印刷的企业971家、复打印企业2208家;音像制作复制单位6家,包括新建可刻录光盘和只读光盘生产企业各1家;发行单位3492个,其中具有总发行权的单位2家、批发单位192家(含连锁经营、网上书店),3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卖场3个,图书零售经营单位3100家,建有书刊批发市场1个,2万平方米的大型物流配送中心1家。每万人拥有图书零售网点1.63家。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到2005年末,全市新闻出版业资产总额126.90亿元。其中包括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在内的出版业总资产39.44亿元,印刷业总资产62.77亿元,发行业总资产24.69亿元;完成销售收入90.28亿元;利税总额9.73亿元;2005年我市GDP3069亿元,当年新闻出版业增加值为24.56亿元,占全市GDP0.8%;全市新闻出版行业创造就业岗位7万个。新闻出版已经成为我市宣传文化阵地重要组成部分和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产业部门。

(二)制约我市新闻出版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

1.体制性制约仍然严重。新闻出版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未真正确立;企业微观机制不活,报业、出版、发行三大集团体制改革远未完成;一大批国有事业单位体制僵化。

2.产业规模总体偏小,发展水平不高,行业实现增加值仅占全国总量的0.8%,在全国位次靠后。

3.结构不合理。一是经济结构失衡,国有出版企业经营严重依赖中小学教材教辅;渝版一般图书在全国图书市场的占有率偏低;二是企业结构失衡,印制企业多数规模小、工艺落后、技术装备水平低,生产力和效益低下;三是产业聚集度低,印装产业多数处于分散状态。民营发行业多数为小店、小摊,形成规模的企业不多。

4.现代市场体系尚未建立。市场秩序不规范,盗版、盗印、非法出版、无序竞争等现象依然严重,扰乱了正常出版秩序,阻碍了产业发展;中介组织缺位,诚信机制缺失,制约了市场发展。

5.宏观管理滞后,产业政策不完善,法制建设落后。

6.开放度较低,谋划国内外两个市场,特别是提升国内市场竞争力不够,出版物版权贸易量小。

7.在新技术、新手段、新媒体的开发应用方面明显落后,纸质出版、电子音像出版、网络出版相互之间不能有效融合,内容资源得不到深层次开发利用。

8.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缺乏出版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名编辑、名出版家较少。

(三)新闻出版业面临的发展形势

未来几年,新闻出版业处于升级和转型的关键时期,机遇挑战并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新闻出版业提供了良好发展契机;文化与经济相互融合为新闻出版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高新技术的广泛运用极大地提升了出版生产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促进了出版物消费市场繁荣兴旺;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和相关政策的出台,为新闻出版业提供了强大动力。但面临的挑战也异常严峻,加入WTO使中国出版业开始直面世界传媒巨头的竞争,网络的迅猛发展使各种传媒形态高度融合的趋势日益显现,极大冲击着传统出版形态(如图书发行量已连续5年徘徊不前),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体制改革正在日趋深入,这场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中小学教材全部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免费提供给学生使用,这势必对过度依赖中小学教材的出版业产生深远影响。

二、重庆新闻出版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出版物需求为根本目标,适应构建法治、平安、绿色、公正、活力和诚信重庆的基本要求,转变发展观念,繁荣事业和发展产业并重,创新新闻出版发展模式,提高新闻出版发展质量,增强新闻出版的公共服务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使我市新闻出版沿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较快发展,为我市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长江上游经济中心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条件。

(二)基本原则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完善管理机制,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推进新闻出版事业和产业平稳较快发展;坚持繁荣城市文化,服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坚持改革开放,用好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重塑市场主体,搞活微观机制,优化经济结构,整合出版资源,集中力量发展优势项目;坚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促进科技进步。

三、重庆新闻出版业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重庆新闻出版业发展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重庆新闻出版综合实力居西部地区前列,基本建立起导向正确、结构合理、技术先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俱佳的新闻出版体系,为后10年顺利建成长江上游新闻出版中心奠定坚实基础。

围绕这一总体目标,实施“四项工程,即出版惠民工程、重点出版工程、农村出版物发行网点建设工程、出版立体监测服务工程;建设四个基地,即印刷复制基地、新型传媒产业基地、版权产业保护基地、现代出版物流通集散基地。十一五期间,全行业总资产年递增8.06%,到2010年达到187亿元;销售收入年递增9.62%,到2010年达到143亿元。行业增加值年均增幅18%2010年,达到56.19亿元,在全市GDP中的比例达到1.12%,实现行业增加值2010年比2005年翻一番的目标。

到2020年的远景目标是:建成长江上游新闻出版中心。全行业总资产达到406亿元左右,销售收入达到358亿元左右,实现行业增加值199亿元左右;提供就业岗位10万个左右。

(二)分业目标

1.图书出版业。重点实施精品发展战略,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安排一批规模宏大、文化价值较高、资金投入量较大的重点出版工程;推出一批反映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发展最高水平、传之久远的精品力作;出版一批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人民群众,具有两个效益的优秀出版物,使我市图书出版业在规模、数量和质量上都跃上一个新的发展台阶。

图书出版品种(含再版重印、租型书)和出版物进出口数量年均增长率均为5%。到2010年,图书年出版量达到3626种,居全国第20位。市民百万人均图书品种达到113种。

总印数、总印张分别年均增长2%5%,到2010年,总印数达到12498万册,总印张达到981275千印张,分别位居全国第16位。

图书再版率年均增长2%,到2010年达到55%

总资产、销售收入、利润分别年增长10%15%10%,到2010年分别达到21.03亿元、15.41亿元、1.16亿元,

2.报业。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三贴近原则,促进各类报纸面向市场,不断提高报纸质量,不断扩大有效发行。

十一五期间,报纸种数基本维持现有水平。到2010年,报纸平均期印量、总印张分别年增2%8%,突破300万份、45亿印张;销售收入、广告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年增长10%9%8%,突破16亿元、10.5亿元、0.65亿元;平均年印量和平均年印张在全国的排序分别上升至第19位和第9位;千人拥有报纸量,城市从48份上升到55份,农村从11份上升到17份。

3.期刊业。进一步做亮品牌,大力扶持经济类、社会文化生活类和科技类期刊发展。十一五期间,期刊种数增长5%。期刊平均期印量、总印张分别年增长1%11%,突破300万册、4亿印张;到2010年,销售收入、广告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年增长12%9%10%,突破4.5亿元、1.7亿元、0.5亿元;平均年印量和平均年印张在全国的排序分别上升至第8位、第3位。

4.电子、音像业。大力发展数字出版等新兴媒体,继续促进光盘复制业做大做强,确保西部领先优势。音像、电子和网络出版得到快速发展,总资产、销售收入、利润分别每年递增8%8%5%,到2010年分别达到5.70亿元、3亿元、0.26亿元。

5.印刷复制业。加快印刷业更新换代的步伐,跟上新印刷时代的节奏,建设重庆国际印刷包装城,形成特色产业带。印刷复制业总资产、销售收入、利润分别每年递增7%8%10%,到2010年分别达到88.03亿元、59.2亿元、4.15亿元。

6.出版物发行业。建设大市场,组织大流通,促进出版物发行向现代流通体制转变,构建多种业态、结构合理、布局得当的发行网络体系。总资产、销售收入、利润分别年递增8%10%8%,到2010年分别达到36.27亿元、44.24亿元、1.79亿元。发行网点年递增5%,到2010年达到6538个,每万人拥有图书网点2个。人均图书年消费超过10册。

7.出版物版权贸易。围绕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新闻出版、广播电视、软件和广告等以版权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版权保护。力争版权贸易年均增长20%,到2010年,年交易额达到21.52万美元,其中对外输出版权金额所占比例达到1/3

四、重庆新闻出版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繁荣发展新闻出版事业

1.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坚持政治家办报,增强引导舆论的本领,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扶持党报、党刊发展,推进党报、党刊的采编与广告、制作、发行等业务的分离,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学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报刊质量,增强指导性、权威性、观赏性,充分发挥党的喉舌作用。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加快建立法律规范、行业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加强互联网宣传队伍建设,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推出一批弘扬时代主旋律的优秀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等出版物。

2.实施出版惠民工程。大力开发农民、少数民族、城镇低收入家庭和社会困难群体买得起、看得懂、用得上的出版物,组织实施《农村两元钱实用知识丛书》,并在其中增设《农民进城务工实用知识丛书》,开发《城镇务工实用技能丛书》三大系列图书。开展三农读物乡村行活动,由政府采购,集中购买一批农民看得懂、用得上的出版物,直接配送到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区县(自治县、市)的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室,方便群众阅读。

3.推进重大出版工程。打造一批获国家级大奖的出版物。十一五期间,策划推出一批独具特色的三峡历史文化、抗战名城文化、红岩革命文化的系列出版物;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主题,扶持开发一批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教育性俱佳,内容健康、形式新颖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优秀读物;大力开发渝版教材和基础教育项目,形成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体现重庆特色的中小学课程教材教辅体系;以悠久历史、古典文学、医药技术、民间艺术为主题,出版一批规模宏大、文化价值高、资金投入量大的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系列丛书。

4.实施发行网点建设工程。构建以主城区为龙头,以万州、黔江、涪陵、江津、永川、长寿等大中城市为中心,以县(自治县、市)、乡镇、社区为依托的出版物发行网络。巩固和扩大新华书店销售渠道,采取建立大型书城和发展连锁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大型连锁销售卖场。积极支持其他社会资本建立出版物销售网络。十一五期间在万州区、黔江区、涪陵区和重庆大学城4地分别建设经营面积2000平方米左右的大型图书卖场;在大渡口、九龙坡、北碚、永川、潼南、开县、巫溪等地共新建9000平方米以上图书经营面积的卖场。积极推进农村出版物发行网点建设,巩固和扩大新华书店、邮政系统等销售渠道,挖掘农村出版物市场潜力;设立农村出版物发行网点建设基金,鼓励县(自治县、市)以下农村发行网点和民营发行网点建设。支持发展农民书社等农民自助读书组织,促进农民素质的普遍提高。到2010年,健全覆盖全市所有乡镇的出版物发行网点。

5.实施出版立体监测服务工程。建立报刊、图书、发行、印刷、电子音像和网络出版监测体系。致力于推动新闻出版业建立诚信机制,促进公平竞争,加强行业自律,维护报刊社、出版社及广告客户、广告商、相关机构及著作权人的基本权益;为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对报刊、图书、发行、印刷、电子音像和网络出版出版单位进行审核检验、监督管理提供服务。积极发展中介行业,开展经纪、代理、仲裁、评估、咨询、版权以及广告、发行数据的稽核、认证和发布等市场调查、信息提供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

6.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新闻出版事业发展。支持黔江、石柱、秀山、酉阳、彭水5个少数民族区县(自治县)公益性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鼓励各种资本向少数民族地区新闻出版业流动,形成自我壮大的机制。促进《酉阳报》、《武陵都市报》提高办报水平,扩大影响力,为渝东南的舆论宣传工作服务;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出版物发行网点建设;鼓励出版单位收集、整理和出版反映上述地区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出版物,特别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出版物。

7.建立版权保护、服务系统。建立企业版权保护辅导站。对新闻出版、电影、音像、计算机软件、动漫游戏等以版权为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和工艺品、陶瓷、花布、服务装、床上用品等对作品依赖性较强的企业及汽车、摩托车、钢铁等将作品作为重要生产环节的重工业企业,普及版权法律知识,根据企业的性质和特点,协助企业建立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机制和版权保护制度。确定百家版权保护重点单位,加强对维普公司、电脑报、天际网等电子信息媒体的版权保护和服务工作,促进自主知识产权积累,增强企业竞争力。

建立中学生版权基础教育中心。开展中学生版权保护主题教育活动,在全市中学校普及版权基础教育,提高中学生版权意识,培养中学生独立创作和大胆创造的能力,增强我市经济发展后劲。

建立版权保护联动机制。建立权利人与版权行政管理部门、公安、工商及版权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配合、协作关系,实现版权行政管理与公安、工商等行政管理资源同享机制和版权行政管理与司法管理资源互补协同工作机制,使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8.举办市民阅读活动,打造书香重庆。力争2010年前在我市举办一届全国书市。办好重庆读书节。积极倡导和支持各区县(自治县、市)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周、读书月活动,打造书香重庆,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二)大力发展新闻出版产业

1.大力发展新兴媒体产业。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等高新技术提升传统出版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十一五期间,推动建立数据库、数字娱乐动漫基地,鼓励扶持电子书、电子期刊、网络游戏等新型数字出版,带动产业发展壮大,为2020年建成长江上游新兴传媒产业基地打下坚实基础。

积极支持发展网络出版。以天极网、华龙网、当红网、天健网、祥瑞网等综合门户网站为骨干,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打造品牌网站。推出《天健网精品文学作品栏目》、《巴渝文化精品选集》、《原创文学数据库》、《网络教育资源数据库》等精品网络出版物。组织策划“开启网络绿色通道,百万人健康上网活动等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大型网络文化活动。促进图书、报纸、期刊、音像电子和网络出版资源共享,打造立体出版大平台,推动网络出版的快速增长。十一五期间,新创办20家国有、20家民营网络出版机构;鼓励扶持互联网内容服务、通讯内容服务等百家企业实现网络出版。

制定全市数字娱乐动漫产业发展扶持政策,设立支持数字出版百万基金,以政府推动、市场运作、资本链接的方式,整合重庆广电集团(总台)、重庆出版集团公司、重庆新华书店集团公司、重庆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电脑报社、天极网络公司、宏信软件公司、意动公司等单位的资源要素,打造西部领先数字娱乐动漫产业基地。力争到2010年,开发出动漫、网络游戏产品3-5款,同时实现衍生产品的生产开发,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

促进传统出版业的数字化出版。抓住宽带进一步普及,互联网需求不断上升,3G技术在移动通信领域逐步应用的发展机遇,密切关注新的信息终端(手机、PDA等)的市场需求和商机,大力推进我市传统出版业的数字化出版,充分实现图书、报纸、期刊等传统出版资源的二次利用,满足市场需求,形成新的增长点。十一五期间,将促进我市100家报纸、期刊实现数字化出版。

2.推进图书出版产业发展。实施精品战略,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积极进行组织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下大力气调整教材教辅与一般图书的比例,提高再版重印率,增大一般图书的比重;调整城市图书与农村图书的比例,增大农村图书的比重;突出原创性,提高单本书的发行量,增大特色板块图书的比例;调整纸介质出版物和电子音像出版物的比例,把与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的出版互动作为图书出版产业的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塑造我市图书出版的品牌形象,突出专业特色,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强核心竞争力,使重庆出版业实现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重庆出版集团公司要推进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资源组合,发展图书、电子音像出版、报刊出版、网络出版、版权贸易,加大网络卡通、网络游戏、互动娱乐等网络出版的开发力度,十一五期间,销售码洋年均增长8%,到2010年突破13.5亿元,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5%2010年达到12亿元。

加快重庆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发展。按照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结合实际,探索大学出版社改革的路子。通过改革,建立起适应市场的微观机制和宏观体制,使其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充分利用重庆大学和西南大学的丰富资源,出版更多更好的、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精品出版物。2010年,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销售码洋达到5.5亿元,重庆大学出版社实现销售码洋2亿元。

3.加快报业发展。盘活存量资源,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报纸结构,塑造强势品牌,增强核心竞争力。选择5-8家专业性报纸整体转制,探索报纸体制机制创新路子。新培育期发量超过50万份的报纸1种、期发量超过30万份的报纸1种、期发量超过20万份的报纸2种、期发量超过10万的报纸5种,力争1种都市类报纸和1种社会文化生活类报纸进入全国同类报纸20强,努力把重庆建成长江上游的报业强势地区。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要深化改革,做大做强,塑造微观搞活、整体实力雄厚的市场主体。报业广告收入年增长15%,达到8.5亿元;报刊发行量年均增长5%,期发量达到150万份;到2010年,主要经济指标增长13%,销售收入达到13亿元,为建成长江上游一流报业集团打下坚实基础。电脑报社要加快发展,尽快上市,巩固国内市场占同类报纸60%市场份额的成果,大力拓展海外市场,建成国内一流的科普类传媒集团。

4.大力发展期刊业。新创办期刊8-10种,解决我市期刊出版资源不足的问题,为重庆期刊业的更大发展和增强重庆期刊业的影响力奠定基础。选择8家左右科技类期刊整体转制,创新期刊体制机制。繁荣社科期刊,提高科技期刊的影响力,新培育期发量超过50万册的期刊1种、期发量超过30万册的期刊1种、期发量超过20万册的期刊2种、期发量超过10万册的期刊5种。巩固《党员文摘》、《商界》、《中国药房》、《微型计算机》、《课堂内外》等一批优秀期刊在全国的领先地位,扩大《改革》、《探索》、《现代法学》、《中华肝脏病杂志》、《中华创伤杂志》、《应用数学和力学》等一批学术性优秀期刊的影响,大力扶持经济类、社会文化生活类、科普类、技术类、医学类期刊和新办期刊的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力争5种期刊的市场占有量居全国同类期刊之首,促成3-5个期刊走进国际市场。

充分发挥当代党员杂志社和品牌期刊的龙头带头作用,向集团化方向发展。

5.大力发展版权产业。建设重庆版权贸易网站,建立各类大型作品库,引进网络版权贸易人才;建立和完善版权贸易机制,充分发挥版权代理机构在出版物版权贸易中的积极作用,引导和推动版权贸易健康发展。开拓工业版权、科技版权、艺术版权贸易新领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立以重庆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的区域性版权交易市场,实现版权交易电子商务化、规模化,提高版权产业在全市出版产业中的比重。大力开发外向型出版物,扶持重庆出版社、《电脑报》、《商界》、维普公司等单位对外输出版权。建立著作权授权推广中心,通过作品授权使用,将版权转化为生产力,促进重庆软件产业园、重庆动漫数字娱乐基地等以著作权再授权为主要生产方式的企业的发展。到2010年,建立起覆盖全市、辐射西部重点地区的版权保护、版权服务和版权产业的新机制。

6.大力发展印刷复制业。到2010年,我市印刷业要在总量、结构、布局上进一步趋向科学、合理,企业抗风险能力与竞争能力要明显增强,并基本形成竞争有序、良性发展、快速提高的印刷产业格局。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以优势企业为龙头,通过吸引外资、联合、兼并、股份制改造等多种方式对企业资产进行重组,建立主业突出,具有相当规模和竞争力的重庆印务集团。整合现有企业,产生2-3家工业总产值1亿元以上的大型印刷企业。

通过结构调整,科学布局,着力建设三大特色产业带。

以主城为中心的融科、工、贸为一体的综合性印刷产业带。着重发展经济实力雄厚,科技实力强劲的大型印刷企业,以重庆国际印刷包装城为龙头,带动形成具有重庆特色的印刷产业带,满足本市出版物印刷市场和各类包装装潢印刷市场的需要,同时西向四川、南向贵州的大中型城市辐射。

以万州、涪陵为中心的库区产业带。抓住库区发展旅游经济和农副产品生态经济的特点,着重发展包装装潢印刷业。走“专、精、特、新之路,发展高附加值印刷加工业,立足库区,辐射湖北西部和湖南西北部的广大地区,走外向型经济发展之路。

以黔江为中心的东南印刷产业带。鼓励和支持以烟草包装装潢印刷为主业的现有大型骨干企业继续做强做大。根据该地为三省市少数民族聚居地的特点,依托民族服饰、饰品、用具等生活装饰特色,着重研究发展“民族生活装饰印刷服务,丰富人民生活,满足该地区日益升温的旅游市场需要。

推进科技进步和技术改造。淘汰落后的印刷生产设备,发展高档印刷、彩色印刷、个性化印刷,实现书刊印刷业的产业升级。加快商业印刷和包装业的发展速度,加强数字印刷技术和设备的应用,提高印刷业的科技含量。争取到2010年,全市70%以上的印刷企业达到印前数字、网络化,印中多色、高效化,印后精美、自动化,器材高质、系列化的水平。

继续做大做强我市现有两家光盘生产企业,加快光盘产品的升级换代步伐,到2010年,全市只读类光盘生产线和可录类光盘生产线分别达到10条和16条,保持其在西部乃至国内的领先地位。把重庆建成长江上游的印刷复制基地。

7.加强出版物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重庆新华书店集团公司要突出主业,加速发展,实施股份制改造,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区域性大型书城和出版物发行物流中心,加快图书经营网点建设,在主城社区和全市重点乡镇设立加盟连锁店,增加经营面积31750平方米。十一五期间,销售码洋年增长10%,利润年增长8%,到2010年分别达到33亿元、8000万元。鼓励利用第三方物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业态,发展中小型专业书店、特色书店,加大对城镇社区、农村出版物流通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各种社会资本投资出版物流通领域,形成多种所有制形式、多种购销渠道健康有序、共同发展的格局,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出版物大市场,到2010年,把重庆建成长江上游现代出版物流通集散基地。

8.加强新闻出版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切实抓好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所属的重庆新闻报刊印务中心、西部罗汉山新闻传媒中心、重庆报业传媒发展中心,重庆出版集团公司所属的重庆出版中心、重庆印务中心,以及重庆新华书店集团公司所属的重庆新华物流配送中心、重庆文化创业孵化中心的建设,完善产业聚集功能,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推动产业升级。

五、保障措施

(一)转变新闻出版业增长方式。合理配置资源,优化经济结构,调整产品结构,提高出版质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打造两个效益俱佳的出版物特色品牌。充分依靠科技进步,把新闻出版业增长方式从主要依靠报刊、图书等有形介质为主,转向以有形介质和内容资源提供为主,逐渐发展成为内容产业。促进纸质出版、电子音像出版、网络出版相互之间的有效融合,使内容资源得到深层次开发利用。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

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提高产品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高度重视并把握数字技术与出版的融合所带来的机遇,推动数字出版物的开发和传统出版物数字化;积极开发新媒体,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专利,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努力提高出版物的科技含量。将现代高新技术运用于编辑、制作、出版和销售等环节,实现书报刊编辑出版工作的电脑化、出版物销售电子化,出版物印制自动化,出版管理网络化。加强新闻出版业的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提高管理、决策和服务水平,全面提升新闻出版整体实力。

积极推进数字动漫基地项目建设。以重庆出版集团为龙头,按照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市场化运作,吸纳整合市内外、国内外各方面资源,力争开发制作市科技馆数字动漫内容等项目产品,力争开发出数种国家招标的大型优秀民族网络游戏出版物和一批人民群众喜爱的动漫产品。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除出版环节的要素数量、投入方式由政府提供和控制外,其他环节各种要素投入逐渐市场化,促进编、印、发、供等环节的生产要素在市场中的合理流动,提高新闻出版业整体效益。

(二)抓好重大出版工程的组织实施。抓好国家重大出版工程、“五个一工程等出版选题的论证和组织实施;抓好学习宣传和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成果及一批社科理论精品出版物的出版发行;抓好围绕弘扬红岩精神、三峡移民精神和开展理想道德教育,为广大未成年人和大学生出版推介一批优秀出版物;抓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农村两元钱实用知识丛书》的深度开发;抓好立足本土资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服务于西部大开发、科教兴渝、旅游的品牌出版物的开发;抓好教材教辅类、政经类、建筑科普类、美术音乐类、少儿类等传统优势类的出版;抓好版权贸易出版物的出版发行。

(三)深化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创新宏观管理体制。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创新调控体系,完善产业政策,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和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报刊管理体制。加强地方立法工作,争取出台《重庆市新闻出版管理条例》。加强审读、鉴定等工作,完善文化综合执法体制。

重塑市场主体。大力推动文化、艺术、生活、科普类报刊社转制为企业。鼓励有条件的报刊社通过市场机制,以资本为纽带,推动报刊走兼并联合重组之路,做大做强。重点扶持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重庆出版集团公司、重庆新华书店集团公司、电脑报社等单位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开辟安全有效的投融资渠道,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拓展产业领域,增值主业,延伸发展空间,构建市场化程度高、经济效益良好、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传媒产业格局。促进当代党员杂志社组建期刊集团。

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强要素市场建设,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垄断经营的计划分配资源和产品旧体系,形成开放、竞争、有序和繁荣的出版市场。推动报刊与其他媒体的融合,重点支持一批有市场潜力的报刊和网站加快整合与转型。构建以报纸为主,网站、出版社、电台、电视台协同发展的多媒体产品结构,构建跨媒体、跨区域、跨行业发展的产业格局。发展和完善经纪、代理、评估、鉴定、推介、咨询、策划等专业化中介体系,提高市场化程度。

(四)加强和改进行政管理。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和改进宏观管理,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的要求,牢固树立法治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的执政理念,坚持科学行政、民主行政和依法行政。加强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法律、政策业务水平。加强调查研究,掌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经验。注重创新工作内容、形式、手段,打好主动仗。

建立和完善电子政务系统,开通新闻出版公共服务网站,充实内容,公开政务,规范办事程序,增强工作透明度。实行行政许可接件与行政审批分离,建立科学的行政审批运行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

建立分级负责、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新闻出版宏观管理体制。进一步理清市与区县(自治县、市)两级新闻出版管理职能。加强市场监管,建立出版退出机制,规范出版发行秩序,建立诚信机制,促进公平竞争。

建立报刊、图书、发行、印刷、电子音像和网络出版的监测体系,完善审读、鉴定、监督、考核、奖惩机制,维护正常出版和经营秩序;成立行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完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进一步发挥统计工作的重要作用,严格按照法定统计指标,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新闻出版统计数据的全面性、科学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发挥版权管理部门的作用,实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演出、电子软件、信息网络等领域版权保护系统工程。

(五)扩大对外对内开放。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外向型新闻出版单位尤其是实力雄厚的新闻出版集团到境外发展;支持各类新闻出版单位在海外建立多种形式的出版发行机构;加快培育一批参与国际竞争的文化市场主体,加强与境外出版企业的合作。设立出版走出去百万基金,鼓励支持市内报刊、图书、电子音像出版单位开拓海外出版市场,输出文化精品,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创立自立自主品牌,形成出口文化产品和服务产业链,增加我市出口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国际文化市场的份额,提高文化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比重。积极争取出版物出口自主权,鼓励扩大版权输出和有实力的各种企业从事出版物出口。打破地区封锁,拆除市场壁垒,鼓励兄弟省市的出版经营单位来我市发展;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支持和引导新闻出版非公有经济发展,对各类市场主体实行国民待遇。

(六)引导支持新闻出版业非公有经济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和《重庆市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书报刊分销、音像制品分销、包装装潢印刷品印刷、动漫和网络游戏;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出版物印刷、可录类光盘生产、只读类光盘复制等领域,在国有企业控股前提下,投资参股出版物印刷发行、报刊出版单位的广告和发行,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从事新闻出版产品和服务出口业务。规范和引导新闻出版业非公有经济的发展,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不断增强全市新闻出版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七)加强新闻出版业人才队伍建设。确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制定适应新形势下新闻出版繁荣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制度,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深化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构建人才管理和人才交流一体化的人才服务工作平台,为催生一大批优秀出版、发行及经营管理人才创造良好条件。设立出版人才培养百万基金,抓紧领军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充实新闻出版人才信息库,建设出版人才培训基地,大力培养专业人才,有针对性地对全行业各类人员进行岗位培训;积极开辟国内国际培训新途径。

(八)实施“五百工程,推进出版繁荣。投入出版资金500万元,分别设立扶持三农出版百万基金、推进重大出版工程百万基金、支持数字出版百万基金、支持出版走出去百万基金,以及人才培养百万基金,努力形成精品纷呈、技术先进、人才辈出的出版发展新机制。

(九)加强对新闻出版工作的组织领导。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正确的新闻出版导向。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积极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新闻出版发展规律的领导方式、组织体制和工作方法,通过制度创新,确保管好方向、管好资产和管好人才,不断提高对新闻出版工作的领导能力。

 

附件:

重庆新闻出版业“十一五重点建设项目

一、“三农读物乡村行活动

活动宗旨是以“三农图书为突破口,配合市委宣传部的十百千万工程,实施社会公益出版工程,服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内容是出图书、建网点、配书柜、进农家,即每年出版10三农图书,建100个发行网点,配1000个书柜,政府采购一批图书进10000户农家;活动方式是,政府投资与引入社会资金相结合,推进三农出版物的出版发行,对社会投资方给予冠名权、免收增值税等政策优惠,以激励其经营三农出版物的积极性,达到双赢目的。

二、重庆国际印刷包装城

位于渝北空港工业园区,总规划3000亩,近期规划1000亩(2005年至2010年),远景规划2000亩(2010年至2015年),总投资额超过10亿元。建成投产后,将成为中国西部规模最大、定位最优、功能最全、理念最新、服务最佳的印刷包装生产加工基地,年产值达30亿元,年销售额超过50亿元。

三、重庆数字娱乐动漫基地

以国家启动“中国民族网络游戏出版工程为契机,十一五期间,在重庆大学城建立占地300亩的重庆数字娱乐动漫产业基地。一是以重庆出版集团公司为龙头企业,充分整合资源,引进外资和人才,建立产业孵化园;二是搭建有利于全社会创新动漫形象的平台,创办动漫杂志和专业网站,广泛吸纳动漫爱好者参与创作和交流,定期举办重庆市数字娱乐动漫博览会,引导大众关注动漫,筛选塑造大众喜爱、具有商业价值潜力的动漫形象;三是大力培育完善动漫形象,开发动漫产品,推动拍摄电视剧播放、图书、期刊、音像电子网络出版、网络游戏开发、建立数字娱乐动漫主题娱乐公园,进一步推广、宣传,提升动漫形象的商业价值;四是将市场认可的、真正具有商业价值的数字娱乐动漫形象通过版权交易,授权文具服装系列衍生产品的生产,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产生巨量的产值和利润。

四、西部光盘生产基地

十一五期间,可录类CD-R光盘生产线将全部更新换代为可录类DVD-R光盘生产线,只读类光盘复制产品也将完全采用DVD-R光盘。2010年,只读类光盘生产线将达10条,总投资8000万元,年生产光盘9000万盘,产值达到1.2亿元。十一五期间,实现产量3.1亿盘,实现销售收入4.4亿元;2010年,可录类光盘生产线将达到16条(32个头),年产量可达6.46亿盘,产值达到10亿元。十一五期间,实现产量26.08亿盘,实现销售收入39.49亿元。引进社会资本,总投资3.6亿元。

五、电脑报科普传媒产业基地

发挥电脑报品牌、机制、人才优势,引进境外出版资源,整合发行、广告、互联网、多媒体业务,将电脑报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建成全球最大的中文IT传媒公司,建立集报刊、网站、光盘、影视、动漫等为一体的大型科普传媒产业基地。到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税前利润2.5亿元,总资产5亿元。

六、重点音像电子网络出版工程

(一)民族网络游戏动漫原创系列精品工程。打造《苗苗儿童益智游戏系列》、《乐乐熊》、《数字恢复老重庆》等民族网络游戏动漫原创系列精品工程,预计投资1亿元,实行项目滚动开发。

(二)建立音像电子网络出版资源数据库。预计投资500万元。

(三)民俗民间文化数字出版系统工程。挖掘本土民俗民间文化资源,弘扬民族文化,打造出版精品。需投资500万元。

七、重庆版权贸易网站

主要功能为网站建设,建立各类大型作品库,引进网络版权贸易人才。自筹资金与招商引资相结合,总投资3000万元,拟在2009年建成。

八、作品展示交易大厅

采取市场化运营的模式,以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重庆出版集团公司和重庆新华书店集团公司等三大集团为投资主体,吸收作品创作单位、中介机构入股、著作权人个人参股。为本市乃至全国和世界各地的作品提供展示、销售场合和版权贸易市场。预计总投资5000万元,拟在2010年前建成。

九、出版立体监测服务工程

建立报刊、图书、发行、印刷、电子音像监测体系,完善审读、鉴定等机制,维护正常出版和经营秩序,为监测工作服务。共投资1000万元,于2007年建成。

十、重庆新闻出版人才培训基地

自筹资金与招商引资相结合,拟投资5000万元,于2010年前建成。